当前位置:首页>焦点>正文

畲是什么字(东南地名中的畲字)

大家好,字东字今天给大家分享畲是南地什么字,一起来看看吧。名中

东南地名中的字东字畲字

涂明谦

女儿国庆同我回汀州老家,堵车绕小道,南地走杭汀古道,名中从南阳过朱畲时,字东字她问这个畲是南地何意,我随口就答她:“因为这里过去或者现在住着畲族人,名中名字就被长久保留下来。字东字”同时提示她路上看到的南地那些以畲命名的地名。车过蘘荷岭,名中山路崎岖无暇说话,字东字但觉得哪儿不对。南地

哪里不对呢?

畲族这个名字是名中近代以来的他称形成的族名,从来不是畲族人的自称。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所以对孩子的解释是有破绽的,这让我感到不安。宋代的刘克庄曾在东南一带为官,他在《漳州谕畲》中认为“溪峒在漳者曰畲”,同时明确提到了“畲民不悦(役)”被认为是畲族族称的早来源。谢重光先生在《宋代畲族史的几个关键问题——刘克庄《漳州谕畲》新解》一文中考证在刘克庄之前,至少还有三处提到畲人,分别为南岳玄泰禅师《畲山谣》中的“畲山儿“,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中的“山客輋”,《宋史》《许应龙传》中的“山斜”,同时明确指出了山客才是畲族人在历史上的自称,畲(斜)是他称。

在汀州各处,甚至漳龙一路,随处可以看到叫什么畲的地方,比如长汀县大同镇的黄麻畲,比如园畲隧道、东家畲隧道,而上杭南阳镇有朱畲,长汀宣成乡有畲心、上畲、中畲、下畲。有一些虽然不写成畲,但乡人都明白这是普通话的二次翻译问题,比如培斜,其实是培畲,黄斜其实是黄畲,闽西诸如此类以斜命名的村庄都是畲字的错译。因为无论九龙江流域还是汀江(韩江)流域,畲都发斜的音。

因此畲字地名在福建广东数量巨大,同时这些地名可能都早过宋代,或者自古以来便有,虽然无法稽考,但基本可以肯定比畲族正式命名要早得多。通查汀州文献,可以得到一些汀人对历史上畲族祖先的描述,但都没有直接用畲字。

比如乾隆《汀州府志》卷41《艺文三》 范绍质《徭民纪略》这样描述:“汀东南百余里有徭民焉。……以盘蓝篓为姓。”盘蓝篓就是盘蓝雷,现今仍然还存在的畲族姓氏。这里没有用畲的称谓,而是用徭,也就是瑶。

清代的杨澜在《临汀汇考》卷1《方域考》中这样描述:“长汀为光龙峒,宁化为黄连峒。峒者,苗人散处之乡。”同样没有用畲的称谓,而是用苗。

故而关键就在于畲字了,这个畲是什么意思,怎么来的,为什么会用在现代畲族的族称之上。

畲畬輋三字同源异体,后文混用就不再解释。早的辞书《尔雅》中有:“田一岁曰菑,二岁曰新田,三岁曰畬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田开垦第一年叫菑,连种两年叫新田,种到第三年的时候就叫畲。

要解释清楚畲,就不得不先解释清楚菑。菑字在《说文》里这样记载:“菑,不耕田也。”意思是没有被开垦过的田。但这个字并没有那么简单,因为此字与災为异体字,《说文》中:“天火曰烖,從火,哉聲。古文從才,籀文從巛聲。”加草字头意为天火烧过后栽种。故而菑字意思很明显了,就是人为的放火烧荒,然后在烧过的土地上利用植物灰烬进行开垦种植。故而第一年放火,第二年新田,第三年畲。

畲在《康熙字典》中:“〔古文〕【唐韻】以諸切,音余。【說文】三歲治田也。【易·无妄】不耕穫,不葘畬。【詩·周頌】如何新畬。【傳】一歲曰甾,二歲曰新田,三歲曰畬。”

畲总是和葘新连用,比如:【易·无妄】不耕穫,不葘畬。或者和新田连用,比如:【詩·周頌】如何新畬。当然无论葘畬还是新畬,本质都是一样的,都指把荒秽变丰田的过程。当然以上意思已经明确,经过三年的整治,那些田才会有盈余。所以畲并不常单独用,单独用的时候也默认缺省有带别的字,就是指结果:那些田已经整理好了,可以丰产了。

所以我重新和女儿解释畲字:

现代畲族的畲字称谓是他称,是从独特的种植方式上得到的称谓,但并不是所有放火开荒的人都是畲人,哪怕他们被称为畲山儿,因为可以是**畲山儿。

还有就是畲族人不这样称呼自己,他们称自己为山客,当然也不大可能因为是畲族人居住在某地就称某地为某畲,因为地名大多数时候是当地人自称,当地人不会用一个自己都不承认的名字来命名自己所在的土地,因此这个逻辑是无法自洽的。

上古以来便有的畲字,在闽西或者东南被用作地名,是因为此地曾经发生过的人类行为:烧荒-开垦新田-耕种成熟田。由于耕种难度不小,人类须要花下沉重的代价,故而命名这些地方时,用上某畲,前一字代表或者代表时间特征、或者地点环境特征、或者行为人姓氏或社群组成特点,畲字则代表“葘新畬”的过程。

如果用这个解读,畲字就和厝(王厝)、屋(叶屋)、田(李田)、塅(陈塅)之类常用地名一致了,比如朱畲,为姓朱的人烧荒新开耕熟之田。

以上就是畲是什么字的内容分享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

热门标签
友情链接: